鲁 南(马兰) 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黄 峭 简 介

作者:黄铭光 黄峭故里 2022-11-01 12:43 发表于福建

浏览数:178 
文章附图


              黄 峭 简 介




作者简介:黄铭光,祖籍福建。1986年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私企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

黄峭,又名黄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被后裔尊称为峭公或者峭山公,乃黄惟淡之后,黄锡之子。黄峭娶三妻上官氏、吴氏与郑氏,育二十一子及一女。其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最终定居于今邵武市水北乡(原称平洒乡)旧县村,后来黄锡再迁至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原称鹳薮)。

黄峭最著名的故事,是在他八十岁生日时,遣散十八个儿子到异乡发展,繁衍生息,并作有著名的黄氏遣子诗。

黄峭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1年)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

黄峭少怀大志,文武兼备。唐末昭宗(888年继皇帝位)时期,宦官擅权,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寇盗”四起,天下甚乱,当黄峭年仅二十时,毅然捐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同时捐资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息当地的“寇盗”骚乱,维护了家乡百姓的安居乐业。

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这时黄峭乃二十出头的青年。

乾宁二年(895年),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等三藩镇节度使侵犯京都长安胁迫皇帝,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黄峭内佐机谋,外参戎政,协助李克用大军平息了王行瑜等人的作乱,战后黄峭被升为千户侯,参管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的军务。

乾宁三年(896年),李茂贞复叛,率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黄峭助李克用勤王有功,被授工部侍郎,出任管理岐雍三郡(今陕西、山西一带)。

天祐元年(即天复四年,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进而弑杀唐昭宗,另立哀帝继位,朱温则把持了朝政。黄峭绝食数日以表对唐朝的忠心,后见复唐无望,辞官回归故里,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该书院后来成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培养的有据可查的进士,合计137位(含外姓),使邵武成为中国著名的进士之乡。

黄峭历经了曲折的时代变迁,目睹了社会变更、政局动荡和朝廷频繁易主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深知子孙集聚一处的潜在危险。

五代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在黄峭八十寿诞时,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齐,对膝下子孙们说:远古的尧帝有“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的名言,我相信你们都能明白“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的道理。话后他当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全家三房二十一子择日分家,各奔东西,自立门户。

他的决定让在场祝寿的宾客深感震惊,三位夫人更是啼泣不解。为了让三位年老体弱的夫人的日常起居有亲人照料,黄峭决定三房各留下长子在旁侍奉父母晨昏,以尽人子之孝,其余十八子,各骑骏马,带上族谱、家眷及分得家资,去往他乡发展。

临别时,黄峭嘱托道:你们要珍藏谱牒,遥接书香,他日相逢,彼以礼施,此以礼报,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

最后,黄峭吟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这就是邵武峭山公黄氏著名的遣子诗或被称为认祖诗、外八句、上马诗等。

三位夫人也各自作四句诗赠子,后人把三位夫人合计十二句诗,改写成八句诗,被称为内八句,诗云:

十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娘七子齐;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由此,黄峭的十八个儿子从邵武和平走了出去,信马由缰,去往更广阔的他乡开基立业。

据称,现在遍布于世界各地的黄峭后裔,有近千万众之巨,黄峭的《遣子诗》,在黄峭后裔子孙中代代相传,最后演变成黄峭后裔子孙相亲相认的“密码诗”。

“密码诗”对黄峭后裔子孙们不仅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宗亲的作用,更起到了时刻居安思危、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作用。

黄峭为了让儿子们真正做到“身在他乡即故乡”,要求每个儿子以新的居住地的地名,重新起名字(备注:各儿子原名为“黄维x”)。

黄锡的墓地,黄峭及其三位夫人的墓地,高耸于邵武大地已经上千年,默默护佑着各房裔孙的兴旺、繁衍与发展。

黄锡、黄峭墓地,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峭本人被南平市政府列为南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备注:

   1、以上信息主要参考文献,为黄峭第十六子黄潭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即黄峭去世后的第二年著《峭公行录》,该文记载了黄峭从20岁青年时代在家乡组建义军,紧接着跟随李克用从军开始,到80岁遣子及82岁去世,整整62年的活动轨迹。

   邵武峭山公黄氏有三部重要的族谱均有记载《峭公行录》,最早出现在北宋。

   第一,邵武的《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首修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卷六“世德华略”载“峭山公行实录”,文末署名为“十代孙德裕谨誌”。黄德裕系峭山公第十世孙,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黄德裕距峭山公才十代,他认为《峭公行录》中记载的史实,是清晰可信后,才收录进“世德华略”的。

   第二:邵武的《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中,除了刊载《峭公行录》全文外,并刊有清乾隆时峭山公第三十二世孙黄廷瑛撰《剖辩实录小序》,该序称“峭祖行录镌之旧谱,由来久矣”;“纪载应自不诬也”。据该“小序”记载,宋绍兴八年(1138年),峭山公第十二世孙黄遹(字景声,宋隆兴元年进士)修谱时,就载有《峭公行录》;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峭山公第十七世孙黄清老(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国史院编修)修谱时,也收录了《峭公行录》。黄清老作为编写国史的朝廷编修官,对史实真实性要求肯定是很高的。

   第三,邵武的《樵西五经黄氏梧坪宗谱》首修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卷首载“峭山公行实录”,内容也与其他各谱所载《峭公行录》一致,文末署名为“第十六男潭公敬述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岁登甲寅春正月”。

   2、关于遣子与遣子诗。

   黄峭遣子诗,早期出现在以下版本的族谱中:

第一,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黄峭第十世孙黄德裕著“峭山公行实录” ,其中有遣子诗。被记载在修于明朝嘉靖年间邵武的《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卷六“世德华略”。

第二,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峭山公第十二世孙黄遹(字景声,宋隆兴元年进士)修谱时,所载的《峭公行录》中,有遣子诗;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峭山公第十七世孙黄清老(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国史院编修)修谱时,收录的《峭公行录》中,有遣子诗。均被记载于修于清朝嘉庆十七年修的邵武的《竹粟黄氏宗谱》(锡类堂)卷六《行诣录》。

第三,明朝正德五年(1509年)漳州平和县大坪黄氏第六世,聘请南靖太学生陈乾撰写序文的《平和大坪黄氏族谱》中,有遣子诗。

第四,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的漳州的《漳浦高山黄氏族谱》中,有遣子诗。

第五,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567年)宁化化公第十一世裔孙黄槐开著的宁化《家谱序》中,有遣子诗。该《家谱序》现被记载在宁化的《江夏名宗黄氏十三修族谱》中。

第六,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的邵武的《樵西五经黄氏梧坪宗谱》,卷首载“峭山公行实录” ,其中有遣子诗。

第七,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的《潮州黄氏宗谱》中,有遣子诗。

以上仅列出了黄峭遣子诗最早期的几部族谱出处,其实黄峭二十一子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后裔,在交通与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就几乎村村户户都有外八句与内八句诗,这与其他黄氏分支自称也有遣子诗,但仅存于少数支系的少数人家的现象,不可同日而语。

在二十一子后裔的不断迁徙过程中,可能由于原诗丢失、字迹变模糊无法辨识等原因后人须凭记忆重写,或可能后裔迁徙异乡后故意改写几个字以示区别,或可能后裔迁到异地数代人后,重写时融合了当地乡音不经意间作了改动,所以目前黄峭后裔在全世界有六十几首稍有几个字不同的遣子诗版本,内八句也存在多个版本。距今最久远的版本,是邵武的《东垣黄氏宗谱》(睦九堂),卷六“世德华略”,该谱记载邵武版本的遣子诗,在北宋时期就存在了。

能在交通与通讯都无比艰难的古代,在世界各地(含明、清时期的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如此广泛的地方同时存在只是少数几个字不同的外八句与内八句诗,说明黄峭遣子事件及作遣子诗一事,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只有依靠二十一子后裔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带走外八句与内八句诗并代代相传,才有可能让外八句与内八句诗在交通与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就传遍世界各地并在黄峭后裔中,几乎村村户户都有。

   3、内八句中的“十郎”,意指黄峭在所有堂兄弟中排行第十,但也有内八句写作“实郎”、“才郎”等。


2022112


“黄氏峭公祠”祭拜联系人:

黄丰流:15859925783

黄德旺:18950673832

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组

“黄峭家风家训馆”参观联系人:
黄流坚:13960626257

黄德旺:18950673832

《黄峭文化》投稿邮箱:

huangqiaosw@163.com

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张三丰大道363号黄峭广场城郊镇政府大楼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