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马兰)黄氏文化研究会
家  族  精  英

山东费县历史上的王雅量

 二维码 146
发表时间:2019-07-10 14:34作者:黄  超        黄 礼 贵来源:鲁南(马兰)黄氏文化研究会

        山东费县历史上的王雅量

                                                                      

  王雅量(1566—1633),字有容,号左海,又号襟海,山东费县人,明万年三十二年进士,三十三年任山西阳城县令,因政绩卓著,入京考受广西道、四川道监察御史。曽任山东巡抚、陕西巡抚。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曽以山东巡抚使的身份巡辽东,后历任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等职,崇祯六年去世后被追封为户部右侍郎。王雅量一生襟怀坦荡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清官。著有《长馨轩集》存世。

  王雅量生而颖勄,7岁能属文,15岁应童子试三冠其军,甲午(1594)年赴省试第3名,甲辰(1604)成进士,初授山西阳城县令。上任之前,其父王慎告诫他为官之道,并叮嘱说:“廉生公,公生明,明生断。”王雅量跪受其教,到阳城后广施惠政:公正断案,民无冤情;严禁办事吏员渔肉百姓;铲除虎害,蠲免徭役;除暴安良,救济穷人。他特别注意培养人才,公务之余,教授学生,造就贤士,先后有五名学生中进士,使当地文教兴起。学生张慎言(字藐姑)官至南明吏部尚书、张雨苍官至大中丞,当时泽州太守对他考评是:“仁明闾左归心,廉威豪右敛迹”。庚戌(1610)年,王雅量以政绩卓异升迁朝中御史,临辞行,阳城士民“攀卧车轵,不得发”。走后,县人立生祠祭祀。      

  乙卯二年(1616),辽东、山东大饥,群起为盗。王雅量思念母亲,数次上章始得回籍侍养。在家不久,朝命其按察陕西。当时陕西久缺长官,案件积累满40余筐,王雅量一一清理、如扫落叶。不久家报母病,他上疏疾归,取道阳城,看望旧治地百姓,引起震动。

   《阳城县志·职官传》载:“邑人士无贵贱老幼,皆争迎道左,如见慈母。”

《墓志铭》一种悼念性文体[有:“黄白妇孺率顶盆焚香、喧阗路衢,争迎使君。”

  王雅量在家侍奉病母,时间不长,又被命为广东参政,这时其母病故,不能赴任。在家守丧满三年,朝廷令补四川道,不久改为大理寺少卿,因不依附魏忠贤私党,被假借圣旨勒令退休。魏党失败,朝廷起为光禄寺卿。他谨慎供职,声望日隆。可王雅量淡于仕进,不久以患病告休回籍。

  王雅量在家养病,病危时告诫诸子说:“昔曾子易箦时,元抱首、申抱足,至今美谈。以余所遘际,颇相类,更复何憾?第少有志于圣贤之学,生平斤斤自持,虽较之当官浚民、居乡轹里者有间,然于大道概未有闻,以是为块耳!”,语毕,翛然而逝。

  王雅量去世之日,全城街巷不是哭声即是叹息声。朝廷赐葬,神位入“乡贤祠”。他的文章、诗作,载入县志。是一位载诸青史的贤良方正、爱国爱民的清官。

  王雅量离开阳城20年后,听说百姓还思念自己,甚为激动,写诗一首寄给他们:

         回首行山梦一场,飞鸿几度意何长。

         犹怜父老牵裾泪,更入公卿华衮章。

         自愧劳心输卓茂,敢期遗爱系桐乡。

         邑人若问吾何状,似旧愁眉鬓又霜。

  王雅量虽升朝官,但仍是忧国忧民,头发都白了。诗寄阳城后,当地人刻诗于石镶在墙壁上。  

 王雅量离阳城到北京,考授南京御史。侯旨期间父丧回家。守孝期满,携带老母到北京候旨。不久,得到按察辽东圣旨,当时女真部落努尔哈赤久欲侵犯明朝,同事们都为他安全担心。王雅量却神态怡然,当日拜辞朝廷,派人将母亲送回故里,自己单车就道,抵达行营开原。他到任即训练军士,制作武器装备。努尔哈赤派人来叩拜,王雅量向他陈明双方边境利害关系,并及时将实际情形奏章朝廷。

 踏先人足迹寻访沂蒙腹地   古风绵长怀珠揽玉苑上村

                                                             黄礼贵    

    明朝万历年间,沂州府费县苑上村出了一位显赫有名的近士王雅量,官至大理寺卿,与马兰黄氏六世祖和公(近士)为大明同僚。王雅量有二子二女,因与和公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故把長女许配给黄和公次子祚昌公,从此黄王两家结为姻亲。

        祚昌被皇封乡饮大宾后,不仅是王家乘龙快婿,更成了王家的座上嘉宾,来往频繁、常小居不归。,因此,祚昌公在王家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祚昌公书法石刻“铜池競秀”就是其中一例。

      时空穿越了400多年,做为祚昌公的后裔,寻访先祖足迹,拜谒先祖生活过的地方,己成为当下先祖后人梦寐己求的夙愿。

      2019年6月30日,祚昌公后裔长支二房族人崇尉、崇杰、崇华、崇印、礼贵、礼士、礼杰、礼廷一行八人迎着夏晨曙光,从台儿庄出发,驱车前往沂蒙腹地苑上村,寻访拜谒马兰黄氏长支二房始祖祚昌公书法石刻“銅池競秀”,行程约三个小时,到达苑上村。

        苑上村是费县朱田镇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朱田镇驻地西1·5公里,距京沪高速30公里、日东高速l5公里,在沂蒙72崮之一的由吾崮对面,背靠牛头山,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却终年流水潺潺,久旱不涸。“苑上”這个名子很有文化品味,因为這里曾在明朝出了一位显赫有名的近士――王雅量,并建有王府花园,名曰“芳林苑”,苑上村也因此而得名。

       芳林苑南临就是商代文化遗址――古台,古台又称神仙台,长60米,宽40米,高4米,东北西南走向,台北有古窑遗址,遍布碎瓦陶片,还有燃烧未尽的木炭及先人生活遗存物品。

       登上古台,清新宜人,静立树下,阵阵琴声飘然而至,寻声而至却不见弹琴之人,只見台东北一股泉水穿石而下,声如琴韵,泉头上立一石碑,上书“琴泉”二字,系明代崇祯年卢照京所书,明代邑人汪桂茂赋诗曰:“悄然幽韵出深林,洗却人间竹肉音。到此广陵堪静会,孝尼何事别相寻”。

     由琴泉北去约百米,怪石群拥,形似龍头,石间一泉,水涌如注,便是“龍泉”,龙泉西面是古龙泉寺遗址,现有唐代银杏树一棵,巍然立于古寺基前,虽历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英姿勃勃。

        距龙泉30米处又-清泉,无数气泡顺水柱沸然而上,晶莹剔透,神奇美妙,故称珍珠泉。

      由珍珠泉北寻又有一泉,水明如镜,映照蓝天,站在泉边相貌楚楚可鉴,传说该泉能辨善恶,谁做了亏心事,在此一照,立现原形,泉边立一石碑,上刻“天镜泉”三字,右上刻“西园居士朱泰來和交父书”,左下刻“苑上王令王雅量左海父题”。

       早些年,村內还有一泉,数处泉口喷出朵朵银苞碧花,令人称奇,名曰“百花泉”,因遭破坏泉已不在,仅存一块百花泉石碑,現放在村部,完好无损。

        在這绝佳风水宝地上的近士府第花园――芳林苑,她当年是何等辉煌应该不言而喻了,現在芳林苑整体已不复存在,但三块奇异的看花石一块似初绽莲花,一块貌似盘龙卧海,一块分上下两层古怪多姿,其中一块在芳林苑最北边,依然耸立在原址,未曾挪动过,实为难能可贵,在看花石的基石(约90公分见方)上长支二房始祖祚昌公书法镌刻“銅池競秀”四个铁画银钩,遒劲端秀的四个大字耀然石上,落款为“琅玡黄祚昌”,這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自马兰黄氏开基马兰屯600多年以来诸先祖中唯一一件书法石刻真品、原品,真是见字如見祖,不由挥然泪下,如沐祖德,热血沸腾,思绪万千……,

她不仅是临沂、费县的重要文物,更是我马兰黄氏极为珍贵的孤品文物,她是马兰黄氏的家宝、族宝,是先祖留给他后人的骄傲和荣耀。

        另据资料记载,芳林苑三块奇石是王雅量长子王旌贤购运来的,因战乱未能及时立起来,40年后由王雅量之孙王之荣所立,王雅量女婿黄祚昌为纪念长辈,传承家风,除“铜池竞秀”外,还写有文章刻于碑上,希望后代子孙永远铭记,但石碑已不存在,唯有那富有灵性“铜池竞秀”看花石在那里默默地見证着历史,守望着他的后人们,传承着永恒的力量!

       感谢苑上村王氏家族及所有村民为守护“铜池竞秀”看花石而付出的艰辛!

      希望祚昌公的后人们,有机会一定到苑上村寻访、拜谒,以告祚昌公在天之灵!


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