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南(马兰)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关于撰修族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修族谱常识

 二维码 98
作者:鲁南(马兰)黄氏家族文化研究会来源:微信网络网址:http://lunanhuangshi.com


关于撰修族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将近期网络上流传的数篇有关如何编修家谱等方面文章,集中在家族网站上供大家欣赏浏览,了解家谱知识,以备不时之需。谨在此愿与志同道合者沟通商谈。

                                                 —— 崇 尉


第一篇:家谱中的序和跋怎么区分和使用

有的家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了老谱,纂修族谱要有序还要跋吗?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有这么几个。首先是序言是不是要有,序言是不是只有一篇,有序言以后,还要不要前言,或者是编者的话。有序言之后还要不要后记,要不要跋,那么现在就把这一篮子的问题,在这里系统性的介绍一下。刚才问了有序还要跋吗?现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你可以不要,但要了也很好。再是序和跋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它所反映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序是写在前面的,它主要是引导读者怎么来看你这本家谱的,它强调的是家族里有比较辉煌的历史,有名望的祖先,以及我们家族有这个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这种背景,以及我们这支谱系主要涵盖的内容。这些一般来说都是在谱序里面出现的。三是跋和编后记主要是讲我们在这次修谱过程中主要的经历,包括修谱期间,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遇到了困难如何解决的,以及族人们的无私奉献,在这上面加以弘扬,要警醒族人关注我们的家族事业,而且还要提醒我们的后人要把这种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希望大家都要有爱心,唤醒更多的族人来为家族的事业做出更大的奉献,所以它还有一点启后的性质。因此说序和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序言也可以是多篇的 ,但是同样请外面的名人来写序的时候,不建议邀请多人或多篇,当你多篇的时候,你怎么样来分谁高谁低,谁排在先谁排在后,这就容易造成矛盾。自序的话可以多几篇,也就是说 请一个外面的人来写序,然后后面自己人写一些自序,把自序排在后面这都没有关系的。一般来说有序的话,就不写前言,也很少写编者的话,一般都是这样的。跋和编后记可以同时存在,但一般来说有编后记就可以了,如果你要写成跋那也可以。两者同时存在的,一般小型谱牒或者微型小谱来说,就没有那么必要了。



第二篇:序言是家谱的重头戏,如何撰写才有价值


很多人在修家谱的时候,被这 一道关“谱序”给拦住了,那就是如何才能写出有价值的序言,序言无疑使家谱的重头戏。一篇好的序言就像是一个家族的门面,是整个家族文化素综合实力的考验。序言中的文字亦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家族精神的长河,哺育并激励着我们的子孙后代承前启后,共筑家族的辉煌。

那么家族序言如何撰写是有方法的,实际上抓住这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点,就是点明为什么要修家谱,修家谱的意义在哪里?你这次修家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修的,它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还有你的目的和作用。

第二点,就是要简述你的姓氏文化和你们姓氏的迁徙路线,先祖介绍,家风祖训等等。

第三点,要重点突出主修人,并把修家谱的初心写 出来,在本次编修家谱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参与,有多少人捐款,本次修谱又经历过哪些感人的瞬间,都可以记录下来。总而言之一篇好的序言既要深挖家族历史之精髓,又要展望未来发展之宏图,既要饱含深情之追忆,又要满怀希望之憧憬。这样才能从理论上说服人心,从情感上动人心魄,让家谱的序言成为家族传承中不朽的篇章!



以上文字都是由录音整理出来的,如有出入请就正!



第三篇:当代修谱 女性如何编入族谱


当代修谱,女儿、女性如何入家谱


一.入谱简史

古代家谱,女儿入谱信息,一直比较简单,大多没有名字。妇女作为丈夫入谱基本信息“名、学、职、衔、迁、生、卒、配、育、葬”等之一的“配”出现。族之德行卓著者,男子入“列传”或“事迹志”,女性配偶或出嫁女,分列入“内传”或“外传”。这是因为家谱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儒家学说,而家谱作为宗法管理家族成员人事档案,以父系血脉为根本,本质所在就是不愿让相对稀缺的父系宗族资源被血脉非纯正者或出嫁女等所稀释。

近代五口通商后,西风东渐,逐渐文明开化,女性地位有所提高,轻女重男的情况有所改善。宁波地区新建宗祠,往往也增建一进,专门供奉族之阃范,俗称女祠,如潘火的蔡氏宗祠、铜盆闸严康懋所建的严氏宗祠等。家谱里,女性配偶信息除生卒外,甚至有了其父的里籍、功名、姓名;不少也有了女儿名字,有的也有女子所适的女婿的里籍、姓名、学历介绍。

当代修编家谱,不少家族贯彻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性入谱渐趋平等,个人信息录入也更加丰富,但对女儿如何入谱争议仍很多,处置相当混乱。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主要根源在于当代我国社会、时代已两次剧变,家谱性质、功能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不少家族仍未从传统父系姓氏家谱及其入谱单一标准中彻底摆脱出来。

许多家族基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独生女、双女家庭普遍,适当放宽了女儿入谱条件。其实这是一个表面因素,主要还是土地改革后宗族没有了公田、族产等资源,当今社会也不容许宗族势力独大,家谱收族护族的功能因此彻底消失。于是修编家谱不是家族之必需,而成了家族成员共同传承的文化事业。女儿入谱的条件当然可以宽松了。正如浙江各地行政村建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只有社员才能享有村集体经济权益、宅基地等经济福利,其他非社员的常住村民,户口是否迁入本村无关紧要一样。

图片

二.入谱依据

人类遗传学表明,每个生命的形成都是由父亲精子和母亲卵子结合而成的。人类有2346条染色体,其中22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姓氏与Y染色体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子随父姓符合遗传学原理。宗谱、支谱作为父系姓氏谱,对女儿入谱有适当区别,也有生物学的依据。

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学教授卢大儒则提出女儿也能够“传宗接代”的理念,因为母系X染色体基因比父系Y染色体基因更多,母系亲属的线粒体DNA相同,比如母亲、外婆、姨婆、外孙女等等,只要代代都生出女儿,这种相同的线粒体DNA会永远传承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为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生育女儿同样可以实现“传宗接代”。同时,当代一些学者,通过民族学、民俗学方法,调查研究中国家谱起源,结论是家谱产生于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母系家谱先于父系家谱而存在。只不过母系修谱,因为时代、社会巨变基本终止。但当今时代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女性实际地位明显提高,同时婚姻、家庭内亲外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主次而并重,因此当代女性入谱的平等性更值得重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完全可以自主探索创修父系、母系或父母双系的家谱。

当代我国《宪法》、《民法典》总则编及婚姻家庭编,都强调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益,包括在婚姻嫁娶制度、家庭地位以及继承权等方面,为儿女与女性平等入谱,创建与女性实际地位与贡献相匹配的新谱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基本方法

女儿与女性入家谱,虽有生物遗传学和当代法律的充分依据,但不能忽视入谱女儿或女性个人、家庭和修谱家族特殊性,不能以“平等”的名义,对女儿或女性编入各类家谱的具体信息或血脉世系搞“一刀切”。理事会对修编家谱要有足够领导能力和一定业务水平,邀请修谱专家或专职修谱师参与指导,或委托修谱,对女儿和女性入谱,因人因户、因房因族而异,综合考量家谱宗支、房派、不同类型、亲戚关系的亲疏程度,做出相应的不同选择和处理。

父系姓氏谱,从宗族、支族、房派而言,主要有宗谱、支谱、房谱三类,不同家谱,女儿和女性的入谱方法,还是要有适当区别。

1. 父系女儿及其他女性入宗族谱(简称宗谱)方法。宗谱,是姓氏谱,联支派为小宗,联小宗为大宗,但以父系血脉为根本前提。当代修谱,许多宗族不再强调父系血脉的纯正,通常按父系姓氏入谱,若夫妇同姓所生子女,或女儿所生子女随母姓,或领养子女随父姓,原则上自愿入谱。但世系图止于女儿,世次传至于所生子女加夫姓。宗谱特别是大宗谱,不应该让女儿后人甚至再生后代接续其中。同时家谱版式上,夫妇不是传统家谱的主从关系,而是户主与配偶的并重关系。宗谱若竖式排版,世次传中女性配偶与户主丈夫另起一段,姓名置于同一行,记载信息一般同丈夫。绝大多数当今家谱,对夫妇在家谱版式中的平等关系,还没加以关注和体现。媳妇已是本族之人,懿行卓然不群的,沿袭旧谱作“内传”,出嫁女有懿行,值得彰扬的,参照旧谱写入“外传”,或不分内外,均列入“传记”目。此外,宗谱可设附编,或增页,记载女方所适家族尚未修谱的个人、家庭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入谱也要依法合规,非婚生子女应该入谱,但不得记载虽已生育、但婚姻关系不受律保护的女子,必要时可在其所生子女名字后,注明某地某氏出,一般不能出现重婚、第三者女子的完全姓名。

分迁于外、人数不多,但繁衍多代且有分祠、祖堂的支谱,其女儿、女性入谱方法一般同宗谱。

2. 父系姑辈及后人入房派谱(简称房谱,俗称亲戚谱)方法。旧时房名是子女成家立户后各自小家庭的名称标识。通常三代及以上,已逝的称房祖,在世的称房长。房(祖)长的确定,一般根据其对本房派的历史影响力,以及本房内家庭关系的亲疏程度。某房(祖)长下,父、姑辈及以下依存度较高、联系较密切前提下,本房修谱理事会有较强凝聚力、统筹水平,与户主(代表)共议后,可修编房派亲戚联谱。姑辈及以下家庭所有成员,无论男女、几世,可自愿入同一房谱。也可设置“亲恩录”,不分男女如实记录,如对本房派家庭有重大贡献的外婆等。房谱内记录血脉的先后排序:一种按父姑辈兄弟姐妹出生先后并列记载,男女世系图分别用红线、蓝线相区别;另一种父系为内编,姑辈及后人系外戚,为外编,先内后外,以示内外有别。参照宗谱,每一世记录姑辈后人信息,也可不分男女,增加知名房亲的事迹。如有旧谱,则从房祖(长)起向上追溯,记载其直系的每一世世系、世传,但不再记录其子女及以下世系或旁系。

此类房谱,两种情况居多:一是房派五代内,五服之亲,关系相对紧密;二是通常父辈有较多资源,而姑辈及以下家族无旧谱或尚未修谱。姑辈后人,如不愿入他姓房谱的,经动员解释后尊重其意愿。


四.创新方法

家谱是唯一能平等记载所有血缘亲人世系事迹的图书,也是一种独特的家族内聚性文体,应该为女儿、女性特别是平凡女性进入文本历史创造条件。作为民间文献,当代家谱修编,可以守本应时,继承创新,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宗(支)谱或房谱父系血脉入谱标准,按照家谱的基本体例,从家庭、房派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创修父系、母系、父母双系等全新家谱,妥然解决女儿与女性平等入谱问题。

1.多女、无男丁户或独生女多子女户及繁衍的后代,自主修编父系姓氏命名的亲戚谱,甚至母系姓氏谱。参照房派谱修编方法,以父亲甚至母亲为(房)家长,逐代记录各姐妹家庭后人或独生子女多子女的世系传承及生平事迹。宗谱或房谱包括诸多族人,女儿入谱原则、方法需要公议通过,除此以外,代数、人数不多的亲戚谱,完全可以参照家谱自主决定编写体例。岂不闻寺庙和尚、武术门派、民间中医流派等,不少也有法脉传承的谱系,何况姐妹及其后人就有血缘之亲,母系基因传承也有生物遗传学的依据。

这类家庭是否修谱,主要取决于家庭之间相互关系的亲疏情况,和对记载、建构家族、家庭文化的重视程度。主事者思想观念上,能否摆脱传统父系家谱入谱条件的观念束缚,对现代家谱文化功能属性有清醒认识。

2.创建父母双系入家庭谱(也称联姻谱)的方法。当今家庭关系呈原子式裂变,三世同堂已不太现实,四世、五世同堂已成传说,一般是两代核心家庭同居一室,也就是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之父系与母系各自亲戚之间的亲疏交往,不再重于父系堂、从、表兄妹,不少更亲近母系表亲,较多受外公、外婆的养育。孩子特别是幼儿、少年期行为习惯、品德精神的成长,因此更有条件获得父母双系的文化滋养,因此也可创修联姻的家庭谱。家庭谱以两代核心家庭为编纂基础单元,以未成年孩子为起点,父母并列,向上追溯记录。世代编排,可自上而下,也可自下而上。具体方法:子女辈,记录出生年月日、出生地、血型,在读学校,就业单位;父母辈,记录双方出生年月日、出生地、血型、就读过学校、工作过单位及相关成绩;祖辈,记录祖父母、外祖父母相关信息及生平事迹;曾祖辈,记录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相关信息及生平事迹;母系同样。因为不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可图文并茂,详记身心、学习、工作、交友、公益等特点、事迹。这样以两代核心家庭为中心的近百年四代世系、世录及事迹尽在谱中,高祖辈及以上有谱则记,无谱则记其已知信息或故事传说。谱名《籍贯(父母)+户主+配偶姓名家(庭)谱》,由父母辈或祖辈某一二人负责编纂。子女长大成人、婚育后,可另行续增,或新编成谱。

这种创修家谱,尤其适合无旧家谱,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核心家庭。如此家谱,可让子女知道自己生命基因的诸多源流,明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这两个重要的世俗人生之问。

此外,当今社会不乏因丈夫早逝或离异而未再婚者,单身母亲养育子女成人,单亲家庭蔚成一族,也不妨以母亲为首修成母系家谱。

图片

第四篇:修谱有九戒,你知道吗?

图片

家 谱

在家谱的织锦中,常镶嵌着璀璨的《九仪九戒》:九仪者,尊祖以敬本,睦族以聚情,广恩以播德,尽孝以承恩,务学以明志,谨言以守正,修行以养性,体仁以彰德,尚义以立道,此乃宗之瑰宝,善者当竭力弘扬;而九戒,则如警钟长鸣,警示后人勿蹈覆辙——无谱则失根,忽谱则忘本,偏谱则失公,误谱则贻害,肉谱则近俗,伪谱则欺世,遗谱则失传,私谱则偏狭,失谱则断代,此乃不善之戒,当惕然警醒。有时,人们将其简称为《作谱九戒》,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图片


图片

作谱九戒

图片


1

谱不可无

古之先儒,曾言图谱之渊源,始于河图洛书,图绘经纶,书绘纬度,交错成文,其学之深奥,犹如攀登九天之梯。故姓氏之传说,司马迁虽博古通今,然仍有遗珠未拾。如宋之张文定公,其母年高德劭,备受尊崇,然于家谱之中,其事迹却鲜有记载。

及至笄年,其父之名竟失于谱牒,可见家谱之不可或缺。又如欧文忠公,颂其父之高尚节操,然相较于郑太君之详实,仅以简略之笔触流传于世,家谱之记载亦显阙如。家谱之于家族,犹如国史之于国家,司马氏之《史记》乃史家之瑰宝,国家之大事小情,皆囊括其中。若无家谱以记载家族之变迁,则前无以追溯本源,后无以昭示子孙。家谱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片

2

谱不可忽

龙门子曾感叹:“谱牒之难考也,甚矣!”欧阳修之谱图,世称精微,然其自述之中,却有疑点。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之时,黄巢起义,琮公率州民抗贼,保全乡里。然自询公至琮公,仅五世之隔,而时间跨度却近三百年,此理何在?自琮公至宋仁宗,又一百五十余年,竟阅一十六世,此谱牒之难稽,可见一斑!

君子治学,当阙其所不知,信其所可知。自晋及唐,重谱学者寥寥无几。宋之欧、苏二家,虽载其名,然与家谱之精义,尚有差距。谱牒之研究,需细心考证,方能窥其堂奥。吾辈当以谦卑之心,求索于谱牒之海,以期家族之荣光得以传承,子孙之未来得以昭示。

3

谱不可偏

周平园序中细述谱牒之道:“君子撰书,意在劝诫,而非耽于好恶之私。如此,其言方能流传千古,惠泽后世。昔日,世系之学,蔚为大观,姓氏有苑,官职有谱,氏族有志,朝廷依此定人品,士大夫据此通婚姻。然而,岁月流转,后世偏袒之弊,难以言尽。新贵崛起,旧望沉沦;膏粱繁华,寒士寂寥。进则骄奢,退则怨怒。骄奢与怨怒交织,使得当世之人竭力求逞,后世之人贪名自欺。这正是伦常之不固,义理之沦丧。如崇韬之辈,尚父墓前流涕而不觉羞耻,皆因好恶之偏所致。”

图片




图片

他又言:“世家大族,必有学者,以明先烈之遗风,思保其门第之荣光;方兴未艾之家,亦需读书,以知将相非天生,而求门庭之昌盛。

四姓小侯,荣华富贵,可知无两汉之败亡之祸;勋臣劳旧,承袭紫绶,可知无道家之三世之忌。上则彰显国朝人物之繁盛,下则昭示子孙昭穆之序。此等劝诫之意,不正是著书之真谛吗?”余以为,周平园虽言百家族谱,实则一家之谱亦应如此,不偏不倚,方能昭明劝诫之道。

4

谱不可误

容斋洪氏《随笔》中提及,姓氏之书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难觅其真;《元和姓纂》,妄诞之处不胜枚举;而国朝所修的《姓源韵谱》,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以洪氏为例,书中记载:“五代时有洪昌、洪杲,皆为参知政事。”然据考,此二人实为五代南汉僭王刘龚之子,后晟嗣位,用为参知政事。其兄弟原姓“宏”,因避国朝讳,故五代时改姓“洪”,实则非洪氏也。此与洪庆善序丹阳洪氏时所言:“有宏宪者,元和四年尝跋《辋川图》。”殊不知宏宪乃吉甫之字,其误同出一辙。

余偶阅绍兴吴氏家谱序,内载文帝时有讳公者,为河南守。然据《汉史》记载,河南守吴公治绩卓越,但失其名,遂以“公”字代之,此亦谬误之例。

5

谱不可肉

谱系,如同孔子的笔墨,镌刻了杞宋的沧桑,国家的兴衰与纪纲的稳固,皆与文献息息相关,文献又以文字的形式得以彰显。然而,献上佳作固然已属不易,能以文字为媒,传承谱牒之学者,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谱牒所记,不仅是家族兴衰的见证,更是教化兴衰的标识,它使人感悟,催人奋进,庶民借此修身齐家,皆以谱牒为宝贵资源。然而,有些文士,虽习于史学,却偏爱巧词奇句,而无实质内涵;有些浅学拙工,更是对谱学文章一无所知,随意增减,这岂是编纂谱牒的正道?

6

谱不可伪

敖东谷曾言:“曾南丰修家谱,自以为先祖出自曾点,但欧文忠公却对此表示否定。”这是因为,以华贵的血统自居,实则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他人。真正的君子应当慎重,且应当自立自强,岂能冒用他人之名以自重?这正是巽齐之所以为贤,而崇韬之所以为耻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应为盘瓠之血统而羞耻,也不应为菟之姓氏而自卑。

回顾历史上的姓氏之书,只有虞、夏、商、周等远古时期,无赐、冒、诡、别、改、易、卜、筮之伪。王氏,作为周朝的正统封地,自那时起,赐姓之事便屡见不鲜,如汉朝赐娄敬姓刘;冒姓者,如郑季与卫小儿私通,其子冒用卫姓;诡变姓氏者,如范睢变名张禄,萧定变名张诞;别籍者,如智果别籍为辅氏;改姓者,如京房本姓李,因推算历法而自定姓氏为京;避国讳而改姓者,如庆之为贤而改为严,严改为庄;易姓者,如范蠡在齐国易名为鸱夷子,又号陶朱公;卜姓者,如陆羽不知其姓,筮得鸿渐于陆,便以陆为姓。这些,皆是姓氏的伪变,但与那些以浅陋衣食为生的市井之徒,以伪谱欺骗他人者,又有何异?岂不是同样可笑?

图片

7

谱不可遗

谱系如链,维系亲缘。苏老泉族谱引云:服饰之衰,亲缘渐疏,直至无服,则情谊已尽。情尽则忧喜不共,转而形同陌路。观今我辈相视如途,初皆同根而生,何其悲矣。族谱之修,意在凝聚血脉,铭记同宗同源。族大人多,若不收录,则遗珠之憾,何以言合?因此,亲疏须以世代分明,世系分明则条理清晰,以穷究亲疏之本末,务求详尽无遗。嗟乎!谱系之美,乃在于此。故同姓之人,虽远隔千山万水,亦应恪守孝敬敦睦之道。若自遗族谱,于我辈心中,实为无忝。

8

谱不可秘

谱书如镜,映照家风。族谱之作,旨在敦睦同族、弘扬风化。使愚顽者亦能受其熏陶,日渐向善。因此,族谱不可私藏,应公之于众,使族人共鉴。每逢佳节,聚而观之,于公堂之上讲解律法,辨别亲疏,提倡揖让之风,阐明训诫之意。使长幼咸听,人人通晓,便于施行。如此,则后人知有规矩可循,各自安分守己,不相逾越,不相欺凌,共游于仁让礼义之域。家虽贫寒,亦能培养出杰出人才,为家族争光,岂是小事?若言谱书不可轻授,乃恐不肖子孙转售他族,此当珍秘;然非秘而不宣,使子孙不知先人之事,祖宗之仁让之风亦将断绝。噫!后事难料,时变无常,水火无情,若遇不测,则秘藏者亦将泯灭,岂不痛哉!

图片

9

谱不可失

谱系之重,失之难寻。昔杨成斋先生所授诰敕,身后竟为妄人所得,借此争夺杨氏祖坟风水。当时官司难明,哀然移葬。此乃子孙未能妥善保管诰命、修明族谱之过,致使他人得以冒夺。若家有族谱,则纵失诰命,世系依然清晰,岂容妄人冒夺?可见族谱之不可失也。黄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取孟子《晋之乘》之义。谪居宜州时,有唐士从游,为之经纪。后收其遗文,独家乘被窃,寻访无果。后数年,史卫王当国,有人献之,卫王珍视。黄伯庸师蜀时,以其为双璧,族人以此赠行。此足见族谱之修,乃为先人继述、为后人保守之计也。若失之,岂不惜哉!

图片

《九仪九戒》犹如家谱的魂魄,指引着家族前行的方向,鞭策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推荐

编修家谱有哪些乱象?

编修家谱的忌讳,主要有这几点。

为何我国有编修家谱的传统习惯?

编修家谱对子孙后代有什么意义?

END


第五篇:谱文化中的29个专业术语

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等方面。

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

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1、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2、宗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3、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线索连成的家庭组织群。

4、世系:又称:脉络图,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父子关系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在宗谱中表述父子关系的纲与目,则纲与目的统称。

5、纲:有叫脉络图、在宗谱中表术父子关系的吊线图,则树状线图。

6、目:家谱中对个人信息的基本介绍包括: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葬于何地及朝向;娶妻;生子;生女等文字记叙部分。

8、祖籍:祖宗的出生地。在宗谱中一般指始迁祖的迁出地。

9、始迁祖:同一姓氏,或一个村庄或多个村庄的聚居地中,第一个从祖籍搬迁来的家族成员。

10、房支:又叫支房、房头,是指按某一代或家族成员各自发展多代或多个家庭单位而形成的小世系单位。

11、派语:辈份表:表明家族世系次序先后关系的文字表。有叫字辈、辈轮、派行、派语。

12、世序:   在家族世系中的代数。   

13、家训:是家族的法规。内容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包括:规约、训语、庙规。

14、规约:就是族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家法。

15、训语:就是教人做人行事的道理,也称为家教。

16、庙规:也称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婚丧礼仪等。

17、祠堂: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则、神位、世次、田庄管理以及祖坟、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

18、总谱:有叫谱首、谱头是指宗谱中除支谱内容以外的部分一般另编一本或多本书,称为总谱。

19、支谱:仅指记载本村或本人世系关系的书。

20、连环谱:一成谱、一套谱,同一个姓氏的多个村庄中不同内容的宗谱合成一起叫一成谱。同多本组成、一般会加以字号,或顺序。

21、谱名:某人在宗谱中使用的名字,一般带有字辈字。而非宗谱的名称,

22、号: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

23、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24、承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

25、兼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某丙等人当儿子、同时也给甲当儿子,这种带子的关系叫兼祧

26、亡丁:在宗谱中记叙为死去的男子。

27、红丁:在宗谱中记叙为活作的男子。

28、旺丁:又名望丁、在宗谱中记叙为还没有出生的男子

29、入(招)赘:在家谱中招女婿当儿子的关系叫入(招)赘



第六篇:


“享年”和“终年”都表达去世,区别在哪里?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儒家思想所看中的“礼乐文化”,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从社交待客,到婚嫁丧葬,处处都可见“礼”的影子。

儒学将生活中所需的礼仪,一共分为五种,即“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凶礼有个分支,名曰“丧礼”,即是在举办葬礼时,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若不奉行此制度,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丧礼制度中,包含发誓,设灵,祭奠等几个流程,其中发簪这一环节,在措辞方面,要求极为严苛。

发息,即是指死者离世后,公开对外界发布死亡消息,譬如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皇帝在去世后,太监会宣旨皇帝驾崩。

驾崩,是针对皇帝离世的措辞,而太后皇后在离世后是不可以用驾崩来发挥的。

至于普通的百姓,他们与皇亲贵胄不是一个阶级的人,所以报告自然也是不相同的。

虽然现如今,我们对于这些丧礼制度并不像封建社会那般看重了,但毕竟受儒学“教育”多年,礼的影响依然在。

譬如一个社会名人在去世后,我们通常会用“享年”和“终年”来发讣告。

这两个词语虽然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人去世时的年纪,但实际上却是有一定说法的,使用时要注意斟酌,区别使用为佳。

那么“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何区别呢?

“终年”和“享年”的区别,总体来看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当有某个公众人物去世时,媒体会发布新闻,对这个人的生平做个详细的总结,并在文章的末尾处表达深切的惋惜。

而这个公众人物若是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之人,媒体往往会在文章中用“享年”二字以示尊敬。

金庸老先生在去世之时,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多是写到老先生享年94岁。

2021年,TVB的老戏骨廖启智去世,媒体在发布新闻时,用的也是享年二字。

金庸与廖启智都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人才,一个是武侠小说名作家,一个是影视剧领域的演技派,2人都在社会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类有影响力,且在社会上十分活跃的人物,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非比一般,用“享年”二字是为了表达大家对他们的尊重。

如果是对社会没有太大贡献的,或者说名气不是很高的人,他们在去世后,媒体在报道时则通常会用“终年”二字。

不过,用“终年”并不是表示不够尊敬这个人,只能说用“享年”表达的尊敬意味更浓,惋惜意味也更重一些。

现如今的媒体在对我们所熟知的大人物进行报道时,多半会用“享年”,因为“享年”的尊敬意味更浓,如此措辞是不会出差错的。

第一个方面是对于社会的贡献,这第二方面则是在年龄上。

而且说到年龄,就不仅仅只有“享年”和“终年”之分了,从二十岁到一百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用词。

02
年龄大小

若是在五十岁到五十九岁这个区间去世,那在发祷告时就用终年。

若是在六十岁到六十九岁这个区间去世,那在发讣告时则用享年。

除此外,二十岁到二十九岁去世是存年,三十岁到三十九岁则是得年,而四十岁到四十九岁是酉年,七十岁到七十九岁则是寿年。

八十岁到九十九岁为高年,一百岁则为期颐,而死于意外地叫做殁年。

不过,这都是封建社会的用法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被简化了,除了“终年”与“享年”,其他的用词,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在二十岁到四十岁左右去世的人,我们往往会用英年早逝来表达惋惜之意。

除此之外,无论是五十岁还是七八十岁,我们都只用“终年”与“享年”二词,而年纪在六七十岁往上的老者,基本上都会用“享年”来以示敬意。

譬如金庸老先生在离世后,之所以用享年,除了有他在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原因,还有他离世时年事已高的原因。

除了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年龄上的区别外,“终年”与“享年”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就是,终年是不包含任何情感的,只是简单地叙述一件事,告知大家这个人离世时的年纪。

譬如国外有某个不知名的小明星去世了,国内媒体在转发新闻做一个简单的通告时通常会用终年二字。

这主要是因为外国明星我们不熟悉,对其并无太深感情,同时也不知他对社会有何贡献,用终年比享年要更得当。

03感情亲疏

但如果是某个和我们有非比寻常的感情的人去世时,我们则通常会用“享年”二字。譬如袁隆平先生在离世时,媒体在报道时便用的是享年。

虽然大部分人并没有面对面的见过他,可是正因为有了袁隆平,中国人才能吃得饱饭,这份情与恩深深的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用享年则是表达了国人对他的不舍与惋惜,同理,我们对金庸老先生的感情也是如此。

除社会公众人物外,在普通家庭中,“终年”与“享年”该如何用词,也是要看感情的亲疏远近的。

如果逝者是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近亲,那自然是要用享年的,如果是感情不深,甚至没见过几面的远亲,在对他的离世进行描述时,则可用终年。

总之,是用享年还是用终年,一要看对社会的贡献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要看年纪,三要看情感。

除此外,还要看发报告的人是何身份,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在用词上是没有严格的要求的,但如果是记者或媒体就要稍加谨慎一些。

媒体在对不了解的人做报道时,尤其是政治方面的人物,为避嫌,不乱表敬意,最好用终年。

而在对那些于社会有大贡献的人,用带有敬意的享年是不会出错的。

记者和媒体,是人民的口舌,一旦用错词,难免会让人笑话不够专业。

04结语

从讣告的用词,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终年”与“享年”,仅两个词四个字,却蕴含了传承千年之久的丧葬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的魅力所在。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部分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在现如今的社会上已经不适用了,但不用并不代表着遗忘。

我们可以选择更高科技更现代化的生活,却也要时刻将中华文化记在心中,因为那些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如今我们可以发展的如此繁荣的根本。

编者注:公众人物的讣告用词,与我们纂修家谱用词应该是有区别的,只要注意使用即可。







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