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编纂族谱的体会和感想马兰黄氏祖谱 二维码
4795
来源:鲁南黄氏家族文化研究会网址:http://lunanhuangshi.com 谈编纂族谱的体会和感想 黄崇尉 “体会”是发生过的事,“感想”是未发生的事,窃以为。 在二零零六年七月下旬,我和勇男、礼坤叔侄三人,有幸去了临沂的临沂古城村崇俭家、马场湖崇莲家、三岗村宪仁家、临沂前园敦才家等,在崇俭的家里发现了明万历三十六年的那份敕封(敕封拼音chì fēng,是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官位、财物、奴婢、妃妾、其他头衔时,帝王制度的专属词汇。)。我们祖孙三人在临沂寻访了两天,并找到了族人珍藏多年的一、二修家谱原本,由礼坤负责将一、二修祖谱进行了拍照、影印,并在族众间广泛流传。从此我开始涉猎了家族事务,也是由于工作的原因,往往是心有余而时不允,深感不能身心俱在地投入。如今(2008年秋)我已内退,总算是天随人愿。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个内退之人,所属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了,那就只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纵观家族的历史长河,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渺茫。曾记得《水浒传》序云:…………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且不谈“而立”、“不惑”或“知天命”了。 几年来,我将马兰黄氏的一、二、三修族谱,做成了两种电子版文本,即电子表格式和word文档式(word文档式还没有全部完成,部分族谱已在家族网站的“家族知识”网页中呈现)。我拜读、编纂祖谱,就好似和先祖们对话,似乎看到了他们为了生存而到处迁徙和先祖们还在跳动的脉波,同时也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今昔非比了,过去为续修祖谱,有时(我的父辈)连一个铜板都拿不出,可谓日月之艰辛啊!如今堂堂八卷祖谱,我没用“吹灰之力”就跃然纸上、呈现在电脑里或手机中了呀,可谓是先祖们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再现吧。当今时代不同了,人是物非了呀!古人惜字如金(祖谱每多印一个字就要多付一份铜板),如今我们可以说是“挥金如土”了。言归正传,说说有关祖谱的事。 首先说说祖谱中的常用字句。在族谱的注释(俗称个人小传zhuan)里,也称对话框。如“遂家焉”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是:就在这里定居(以这里为家)了,二是:于是回家了。还有“失名”、“失考”、“失传”、“止”等等。要拜读祖谱就要弄懂这些字句的含义,不然就食而不知其味了。 何谓“失名”?由于年代的久远,加之祖人识字的不多(据资料统计明、清时期,识字的人仅占3-5%甚至更少),在言传口授的情况下,淡忘了,或因时代的动乱丢失了,在所难免。虽有其人,但不知其名。后人在续修祖谱时,就只得以“失名”记之。窃以为。 何谓“失考”?也是由于年代的久远,确有其人,也知其名,因迁徙别处,不知其下落,又无考证,续修族谱时,便以“失考”记之。 何谓“失传”、“止”?此字在族谱上出现的频率相对不低,也可能是先人“惜字如金”的原因,简明扼要,一字了之,但其含义不是十分的确切,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我在编纂祖谱时给予了修正,并把此字的含义分成两个方面来表示:即谱上记载“止”者,即表示没有后继之人,或夭亡或未婚,总之没有成家立业。另一方面用“失传”记之,表示其人已婚或成家立业,有女无子或无子无女,失去了传统观念上的继承人。在今后续修族谱时,女儿及其后人也应记入谱碟,以慰先人,现在已有先例了,女儿也是传承人。 何谓“待考”、“失考”?表示有传承之人,因年代久远、居住地的迁徙不定,续修祖谱时失去了联系,或无法找到其人,不能考证,无法续修谱碟,便以“待考”或“失考”记之。每次续谱的时间间隔,一般是三十至五十年,甚至更长,一旦留下“待考”、“失考”的疑问,后人续修族谱时再想解决是相当困难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解决的。 何谓“待查”?较“待考”次之,年代不是那么久远,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具体的信息,留给后人去查找解决,有解决的希望或者可能。 何谓“待续”?表示谱上有其名,或因年龄小,或因未婚配等,待后人修谱,续写谱牒时给以撰写。还有极个别的是儿子还没有出生,也在修谱时预先写上了名字,可谓抢占“天时、地利”,以免“无后为大”之忧! 何谓“兼祧”?兼祧是以一子兼承同父兄弟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独子兼祧作为固定的国家制度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发展于嘉庆、道光时期。独子兼祧制度的形成是历史、习俗和现实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祧制度巩固了“亲兄弟之子”的优先继承权;保障了兄弟两房一房有子,两房宗祀共同延续。清代兼祧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封建传承制度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纵观谱牒,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努力传承和挖掘,使其发扬光大。同时也给我们埋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譬如“失考”、“待考”等等,这些不是我们有能力就能解决的。一部完美的族谱,应该是不给后人留下疑问。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能真正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啊! 其次谈谈我们家谱中取名用字的讲究。国无史而失国策;家无谱则失伦常。故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人有名。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不亚于娶了个好媳妇。好的名字,内藏玄机,受用一生,名留青史。“取名”必有谱,“用字”必看谱。有谱能知道家族辈份,看谱能避免祖宗的忌讳。凡是先人用过的名或字,我们都要畏避(敬畏避开),以示尊重。没有谱,或不看谱,你是不知道的!所以取名、用字是有讲究的,万不可乱取,至于用字就更要斟酌了。 我们的名字,平时为了书写方便,也可以写一些方便写的字,或同音字代替,但记入谱谍的名字一定要用字准确,不可乱用。先辈们给我们取名都是有一定寓意的。譬如我们谱牒中的老大“崇磊”、老二“崇新”。给老二取名“崇新”,取名者用字绝不是那个“新”字,应该是这个“鑫”字。因为他哥哥的名字是“崇磊”,所以给弟弟取名用字时,就应该用这个“鑫”字,而非新旧之新。磊与鑫,由三个石与三个金组成的磊与鑫,寓意“点石成金”。若用新旧的“新”字,显然后人没有理解取名者的用意吧?再之,兄弟四人取名,礼军、礼臣、礼义、礼朝,单独理解,无可非议,倘若联系起来,应该是“君、臣、议、朝”这四个字,这样才是取名者的初衷啊!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比如兄弟多人,用字都是同一偏旁或者部首。这些都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文化底蕴和良苦用心,可惜的是我们没能完全体会到先人们的本意和初衷啊。 最后说说谱牒杂事。就我们祖谱而论,对于多妻室、多子女的记载,不是十分的清晰,经过这次编纂,统一了称谓。是一位夫人所生的子女,称之为“生几子”、“生几女”;是多位夫人所生的子女,称之为“有几子”、“有几女”。即生为亲生,有是共有。以前祖谱的相关记载,都是一概而论,不加区别的。 还有对逝者的年龄记载也作了相应的统一称谓,比如逝者六十岁以下的,记作“时年xx岁”,对六十岁以上的记作享年六十几或七十几岁,对八十岁以上的逝者称“高寿XX岁”。有的祖谱根本就没有记载逝者的年龄、生卒年月,也没有记载居住过的地方,更没有生平、简介了,不能给后人以起码的印象。这样虽“家有谱”,却失去了家谱应有的意义了。 综上所述,我们今后续修族谱,必须对一个人的生平作一个大概的记述,让后人读后能有一个起码的认知或了解。重要的是入谱的叙述,语言要是“中性”的,能经得起时代的锤炼、历史的推敲。还要有对家史、族史负责的精神,正本清源,不可编造、攀附,尊重历史,做到良知无愧! 2013年3月20日21:3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