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南 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拜谒峭山公永远在路上                                    摘自黄德望微信

浏览数:159 

                                     拜谒峭山公永远在路上

黄峭故里 2022-10-19 10:11 发表于福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拜谒峭山公永远在路上

                 作者:黄宣理

                 诚宗公铜砵第十八代后裔


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我们的祖先在邵武,适逢我就读的厦门文安小学的校址就在厦门中山路旁的“江夏堂”所在地,长大后知道家乡的长辈祥炳、祥标、秋海等前往邵武谒祖,还到连城等地寻铜砵的开基祖诚宗公。


那个时候,不理解大人们在交通不便,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里,却对祖先的崇拜有那么执着的动力。


步入长者的年龄段后才逐渐明白,人有了衣食住行温饱后,必须懂得自己从哪里来,到这个世界做甚,最终要去哪里。而拜谒祖先就是追溯血缘脉络、寻根溯源的组成部分,这是恋祖情结浓郁的黄姓人所明白的哲理。


因此,谒拜邵武祖先,寻找诚宗公的出生地成了我寻根溯源的向往和目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5年,家乡的族亲推选我担任宗亲联谊会的族长,盛情难却,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与宗亲们确立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前往峭山公祠谒祖(其余三项是修族谱、修祠堂、修祖坟均已完工)。2016年,组织家乡族委会修族谱主要骨干,带着家乡父老宗親的期盼及父亲的宿愿,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邵武坎头村“黄氏峭公祠”。


通过第一次谒祖活动,最让我敬佩的是峭山公突破了华人最忌讳的“背井离乡”观念,让十八位儿子登马外拓,安居乐业的创举,让子孙后代养成自强自立、四海为家、人定胜天的科学见地,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哲学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父母在,不远行”的模式。如今,峭山公后裔在海内外繁衍一千多万人,在峭山公所赋的“遣子诗”里,要求孩子大了就要自立自强,扩枝散叶,其远见卓识,为黄峭一脉的繁衍、播迁,再繁衍、再播迁提供了方法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人重视宗亲、家族、家庭。以家国情怀为理论基础,每个人都把家视为安身立命的依靠和心灵深处永远不变的故乡;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标志,那就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姓。姓的第一要素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志(报据医学常识:血缘基因可延续、传承300代以上),赓续家族利益、家族抱团取暖共同发展、浴血奋斗,使整个家族姓氏增添荣耀,把本宗某人成为高官贵族引以为荣,所以华人把家族、姓氏看得很重,甚至高于生命;拿姓起誓是庄严的承诺,代表了每个家族的血缘、人格、尊严。


参加这次谒祖的108位宗亲里有年龄82岁高龄的祥彩(铜砵)、昌福(营头)长辈;有带着完成先生遗愿的80岁宗嫂陈美珍(洋潭);有近十年以来多次参加谒祖活动的长者修庆(新陂)宗亲;有口传心授的景才带着儿子江海(埔上)参加谒祖;有宗嫂杨淑珍带着女儿曼丽(田心)同往,还有十三对夫妇、三对父子、一对姐弟。大家都是怀着虔诚的心情祭祀我们的祖先,缅怀先祖的恩德,希望祖先的庇护。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任凭朝代如何更迭,以姓氏源流为纽带的血脉却是永恒的,子孙的繁衍生息是无限的。十分庆幸我们生活在政通人和的新时代,大力倡导家道文化,弘扬家风家教,树立爱家庭、爱家族、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良好风范,为我们传承峭山公忠、孝、廉的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峭山公就是我们心中的佛、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福地邵武永远是我们情牵梦萦的灵光宝地,“黄氏峭公祠”永远是我们心仪向往的祈福圣地,让我们一起赓续峭山公的血脉基因,传承先祖的初心,拜谒峭山公永远在路上。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图片

             



黄氏峭公祠”祭拜联系

黄丰流:15859925783

黄德旺:18950673832

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组

“黄峭家风家训馆”参观联系

黄流坚:13960626257

黄德旺:18950673832

稿

huangqiaosw@163.com

363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