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南 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沧浪吟卷 雄峻邵武                                摘自《福建侨报》

浏览数:60 

                                沧浪吟卷 雄峻邵武


图片

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译著《邵武四十年》中,小爱德华·布里斯写到:“已经是那天的傍晚了,县长一直劝说爱德华在江西的红军进城之前赶快逃离邵武。四十多只河船被征用准备逃难。县长自己已经准备上船,随行的还有其他官员和家属。他们知道,就凭邵武的古董大炮和残破的城墙,根本无力抵御任何进犯。”这似乎与邵武“铁城”的形象有所不符。但其描述的背景,恰是中央工农红军曾八次从江西进入邵武金坑等地,三次向邵武县城挺进的历史。


邵武,这个有“南武夷”之称的闽北重镇,自古就是由赣入闽的要道之一。因其可屯兵、能防御,所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铜延平、铁邵武、豆腐建宁府、纸糊福州城”之说。历史上邵武归属不一,曾隶属会稽郡、建安郡、抚州省(临川郡)、江南道、福建路等不同行政区域。其管辖范围也经年有变,曾统领建安、浦城、将乐、建阳、泰宁、光泽等县,因此造就了邵武与多地渊源颇深、四方之民在此汇聚流散、与外界经济流动与文化往来不断的历史。







四方之民





先有登高山,后有邵武城。据《方舆胜览》卷10邵武军,登高山“在郡西。嵯峨耸峙,下瞰城市,为邦人岁时游观之地”。另据《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邵武县,登高山“在城西,一名熙春山”。相传,闽越王无诸曾取水道入闽并到邵武。民国《邵武县志》曾提及,这里在“无诸时代就有建材、冶金业”。这无疑为邵武历史注入了不同的内涵。“无诸东海上,有国在秦先。”如今在熙春园西北山巅上,也兴建了由张爱萍将军题字的“越王台”以纪念无诸的功绩。


图片


作为中原南下大规模移民的重要节点,邵武两千多年来在开放中融合,在包容中发展。秦汉时代,无诸筑乌阪城于北平山下(今故县地),使其逐步融合了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与闽越文化;魏晋隋唐时,邵武又融合了北方传入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如大埠岗镇河源村至今仍然崇奉的“三佛祖师”,既是佛教的头陀,又是道峰山上修炼的道士,还是民间信俗“跳番僧”的衍化;南宋时期,作为朱子之师黄中的故乡,邵武又在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成为闽北理学和人才培养重镇;元明清时,邵武又吸收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复合之地。


图片


邵武在敞开怀抱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向外移民。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和平古镇的黄氏峭山公。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正值黄峭八十大寿。在迁入和平后,他日感这里土地资源的有限,同时也想培养子孙后代的自立,于是便做了一首《遣子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图片


由此,黄峭的十八子从和平走了出去,迁往不同方向发展。其中,有少时不服母亲管教的黄潭,在黄峭教导下荣登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八子黄政,官至大司空,理学家姚枢赞其“先生之德,毓秀会灵”;儿时不听言劝的黄荀,官至大司徒,一生清正廉明。据称,现在世界各地峭公后裔,有千万众之巨。2008年,黄峭被评为闽北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近年来,国内各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黄氏后裔,不断长途跋涉,来到和平寻根认祖。黄氏峭公祠成为联络黄氏子孙的纽带,对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教之邦





天开文运,开卷有益。黄峭教育子孙之成功,盖与创建和平书院有莫大之关系。胸有谋略但却复唐无望的黄峭,选择卸甲归田,回和平隐居,并带头捐资,创建了和平书院。宋代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公办学校”,其他姓氏家族也都将子弟送入书院读书,不仅开闽北宗族办学之先河,也成为邵武人才培养的摇篮。宋代大理丞黄通,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曾在书院求学。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进士之乡”,开科取士以来,和平书院共培养了130多名进士,其浓浓书香时至今日仍氤氲不散。


图片


沧浪吟卷,雄峻邵武。也许一代名将李纲和《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就是邵武文化崇文尚武最好的代表。李纲虽生于秀州华亭,长于无锡,但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今邵武市水北镇一都村李家坊自然村)是他的祖籍地。李纲第一次来邵武,为故县的丰应庙作碑文,其内书曰“夫人神之理一也,生为伟人,聪明正直,功利在民,则必没为明神,英爽不昧,为民之所瞻仰,不可诬也”;二到邵武则是南渡后,途径邵武,请旨祭祖,并拜祭了北宋变法派大臣、邵武军故县(今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人黄履。严羽,邵武莒溪(今邵武市拿口镇严坊村)人,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倡的“境界说”,也立论在严羽的“兴趣说”之基础上。


图片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李纲登进士第,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但却被朱熹赞为“一代伟人”。严羽虽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之际,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不肯投降元人。李纲和严羽身上传承的,既是邵武人重视名节的家国情怀,也是邵武不绝如缕的文脉。


图片


这段文脉传到现代,又有了协和大学内迁的机缘。抗战爆发后,福建协和大学在学校全面疏散背景下,尽最大努力把学校师生和设备迁到山城邵武。“协和大学之迁邵也,时为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全体员生凡百六十有一人,在校长林景润博士率领下,分批自榕先后莅邵,借用城东汉美中学为临时校舍,计大小洋房九座。”彼时,邵武荒地遍野,急待开发。协和大学于1939年创办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0年成立农学院,并于南门东郊辟农艺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畜牧场等共百余亩。在七年多的时间里,协大还在邵武开办了数个民众夜校,不啻为邵武未有之盛会。


图片







经济之道





一滩高一丈,邵武在天上。据《邵武府志》载,入闽之道,“建州通浙为险道,漳州通海为建道,以邵武为隘道。盖山高水绕,为用武之地。获者,关隘可守之利也。”又谓,“居高临卑,屏藩全闽。为古今战事恶争之地。”抗金名将李纲返乡时,曾以“兵火烧残井邑空,谿山依旧夕阳中”的诗句来称赞“铁城”邵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邵武关隘最著者,非黄土关莫属。这里在南宋时就成为福建与江西的界关。咸丰三年(1853年),邵武府知府周揆源扩建黄土关,并著《黄土关诗》:“绝顶千寻凤鹤静,悬崖百丈鸟猿愁。竹排箭笱青围帐,云作旌旗翠拥楼。”如此险要的关隘,却很早就成为沟通赣闽贸易的动脉。穿关而过的古道,西接黎川,东连和平。明清时期,古道上的和平、金坑、黎川等城镇都成为商埠重镇。和平古镇自不必说,地处两省三县市交界的金坑,也曾因居民大多从事纸、木、竹生意而繁盛一时,并留下了“危宅”“文昌阁”“儒林郎第”等明清建筑,以及“红旗不倒”的闽北红色故事。


图片


富屯溪则是邵武主要的水路通道。这条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在邵武境内由西北直贯东南,出水口寨入顺昌,因此又被称为邵武溪。邵武地区出产的连史纸、毛边纸、功夫茶、干山米、夏布、杉木等农林产品,均通过富屯溪转运至顺昌洋口,再从洋口转运至福州市场。其中,邵武生产的毛边等纸,每年“出口量在六千担以上,利息甚厚”,由此在邵武形成了以和平廖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纸商家族。“邵邑纸帮”还在清末加入福州绥安会馆,直至1930年代仍是福州南台一带财势雄厚的一支商帮力量。同时,邵武也从洋口进口转运各类海产、食盐等日用百货,并转运至江西各县销售。清末民初以来,仅光泽、邵武、洋口航线上航行的鸡公船就多达四、五千条,由此可见当时水运贸易的兴盛。


图片


山行弥月未论旬,又听前滩数候人。时至今日,我们在富屯溪畔的邵武拿口镇,透过许多历经沧桑的古建筑,依稀还可以感受宋代置巡检司,明代设水马驿,民国时期外地商人集资兴建江西会馆、广东会馆、汀州会馆的繁荣景象。邵武,四方之民在这里汇聚,四方之民又在这里迁徙。从秦汉魏晋以来的北方移民,到明清以来的异地商帮;从黄峭遣十八子向各地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到香港闯荡现已成为巴西华人首富的何氏家族,邵武恰恰是中华儿女不畏艰难、不断迁徙、不懈奋斗并不断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图片



原文将刊登于《福建侨报》2022年5月27日专版

图片